当前位置:首页 » IQM Seminar
IQM 讲座
»

IQM Seminar
IQM 讲座

[2018年11月29日]马余刚——(激)光核物理与上海装置:机遇与挑战

2018-11-23 15:22:00 来源:华南师范大学量子物质研究院 点击: 收藏本文

报告题目:(激)光核物理与上海装置:机遇与挑战


报告人:马余刚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


报告时间:2018年11月29日 16:00


报告地点:理6-220


报告摘要:高能电子加速器和强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,使得激光康普顿散射方法作为未来高亮度伽玛光源的产生技术之一,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,近些年因而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。特别是近年的欧洲ELI计划及ELI-NP(极端光物理设施-核物理)装置的提出,极大地推动和刺激了超强激光和高亮度伽玛光源的发展和融合,光核物理、激光核物理,核光子学和光子-光子对撞等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。在这个报告中我将介绍伽马光核物理、激光核物理,以及在建中的上海激光-电子康普顿散射伽玛光源和未来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上新一代伽马光源设想。


报告人简介:马余刚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。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。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,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。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。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。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主要从事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。在Nature, Science, Physics Reports,PRL等刊物共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。领导RHIC-STAR中国组研制完成了基于MRPC型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,极大提升了STAR探测器的粒子鉴别能力;与合作者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 - 反超氚核,发现了迄今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 - 反氦4,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相互作用的测量,以上成果两次入选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;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,测量了氩核的量热曲线并系统给出了氩核液气临界现象的实验证据;测量获得了22Mg的高激发态双质子发射的实验证据,提出了利用输运模型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方法,提出了轻核α团簇结构的新探针等。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(两次)、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、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“亚洲成就奖”等。